集美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11-20

为了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的文件精神,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运行监控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集美工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常态化、周期性及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101+X个诊断点”开展为期三年为一周期的诊断,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规范”,促进学校发展理念的转变、校园形态的转变、组织形态的转变、办学形态的转变。

1.建立学校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通过诊断找出差距,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通过改进提升质量。通过“数据诊断——问题分析——改进提升”循环运转的工作流程,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改工作机制;持续优化教学工作环境,提高教学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激发学校可持续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基于智慧校园平台,建立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系统和云数据中心,全面、真实、准确、及时采集学校诊改数据,并依规推送至指定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分析学校各项工作状况,为学校自主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为学校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持,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数据基础,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教学诊改工作,查找教学工作的不足,进一步推进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创新等领域的发展,实现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递进循环的持续提升。

三、建设任务

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四体系一平台”。

(一)建立规划体系

建立规划链顶层规划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层规划为“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学生发展规划”,底层规划为“各职能部门学期工作计划”。 通过对学校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制订各层规划,形成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互补互促的规划链。

1:学校三层规划链

规划层级

规划名称

牵头部门

规划周期

顶层规划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分项目规划

校办

分项目负责部门

5年

中层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

教务处

5年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人财处

5年

课程建设规划

教务处

5年

学生发展规划

学生处、团委

5年

底层规划

所有职能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

所有处、室、系部、中心

0.5年

(二)建立目标体系

建立目标链目标来源于规划,是对规划的进一步分解、设计和具体化。目标链的构建应该紧紧依托“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进行,彼此相互支撑、有机结合、不相重复。

2:学校目标链

层面

目标链

制定依据

学校

1. 学生、资产、基建等办学规模目标;

2. 德育、素质教育等综合办学水平目标;

3. 办学层次目标;

4. 校企合作目标;

5. 学校制度建设目标;

6. 内控机制建设目标。

1.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

3.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规划方案。

专业

1.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厦门“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和集美区“4+X”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设目标;

2.专业建设及运行机制完善目标;

3.专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目标;

4.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

5.“金专”建设目标。

1.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2.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3.各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

4.“金专”建设规划。

课程

1.课程设置及规范化管理目标;

2.课程开发及信息化目标;

3.“金课”建设目标;

4.教材规范化管理目标。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

2.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3.“金课”开发与建设规划;

4.学校教材建设规划。

教师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目标;

2.师资队伍能力与水平目标;

3.管理、德育、教学三支工作队伍的建设及培养目标;

4.教师教科研、教学能力竞赛目标;

5.“五阶梯”名师培养目标。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3.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

4.集美工业学校“五阶梯”名师培养方案;

5.教师职务量化考核方案;

6.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学生

1.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

2.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和优秀率控制目标;

3.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目标;

4.学生“1+X”证书通过率目标;

5.学生及格率、双证率、毕业率、就业率、体质达标率、违纪率控制目标;

1.学校学生发展规划;

2.学生成长手册;

3.学生个人发展规划。

(三)构建标准体系

1.建立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

在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和岗位能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制定校本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标准”,包括师资配置、实训(实验)设备配置、设备维护、课程教学等运行标准。形成规范、完备、可行的校本化专业教学标准资料。

2.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标准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细化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完善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标准,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学文本标准化进程,全校采用统一格式的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程试卷模板、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等,提升教学文本的可视性、通用性。

3.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1依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结合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编制教师岗位标准和名师、优秀教师的评比标准,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师资培养模式标准化。学校建立“青蓝工程”、优秀青年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的能力递进教师培养模式,简称“三工程模式”,并形成标准化。

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和学生守则,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参照中职生成长手册,制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明确学生毕业条件、评优标准等,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质量内控体系

1.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由校长主持下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领导机构,按模块下设专项工作组,层层推进,保证工作的落实。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学校质控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完善学校现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形成汇编,并组织校内相关人员学习,做到“制度明确,执行有力”。编制《诊改制度汇编》《工作流程手册》,进一步夯实学校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目标发展的基础,为教学诊改提供常态化的制度保证。

3:集美工业学校学校诊改制度任务表(参考)

序号

制度体系

制度名称

流程

设计

责任

部门

截止

时间

1

决策指挥制度

数据采集与管控制度

质量分析诊改管控制度

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质量考核性诊断制度


诊改办


规划性制度:学校章程、发展规划

岗位聘任制度

考勤管理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

值班管理制度


办公室

人财处


2

质量生成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学生成绩评定制度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师资队伍培养制度

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教师培养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考评制度


教务处

人财处


德育队伍管理制度

班主任工作制度

班主任绩效考核办法

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学生处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制度

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专业建设绩效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课程规范管理制度


教务处


3

资源建设制度

资产购置与招投标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总务处


招生管理规定

实习就业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招就处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

教材征订制度


教务处


4

支持服务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人财处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中心


安全管理制度


保卫处


教代会制度

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


工会


5

监督控制制度

诊改预警制度


诊改办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教务处

教学督导室


3.建立“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构架

在学校日常工作模块化、制度化、流程化等基础上,完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质量管控流程,建立“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五纵”——即纵向五系统:决策指挥系统、质量成长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横”——即横向五层面(主体):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通过各层面间体系化的目标、标准,形成目标链标准链,串接纵横,经由大大小小螺旋上的诊断与改进的交叉感应,实现纵向五环节与横向五层面纵横联动,构建起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

 

4:学校“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运行表(参考)

spacer.gif   横向

纵向

学校

专业

课程

教师

学生

决策指挥系统

 

章程制度

总规划、专项规划

部门岗位工作标准

绩效考核标准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开发标准

师资建设规划

教师发展标准

学生素质培养规划

学生发展标准

质量生成系统

培养体系

质量文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教学实施

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资源建设系统

校企合作

资源开发

资产管理

基地建设

资源管理

教学条件

实训条件

资源使用

教学设施

工作设施

学习设施

生活设施

支持服务系统

产教政策

内控制度

数据平台

专业设置

教学运行

实习就业

教学研究

环境管理

教育教学条件

设施设备管理

文化营造

培训进修

社会服务

考核评聘

生活保障

安全保障

考核评价

过程控制

监督控制系统

预警发布

质量管控

专业诊改

课程诊改

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服务能力诊改

学习能力

学习风气

学业水平诊改

4.建立考核性诊断机制

建立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学校、各行政处室按年度编制质量分析报告,专业、教师、学生按年度撰写总结,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实施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部门诊改结果与部门考核挂钩;教师个人诊改结论与工作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学生个人诊改结论与个人量化管理、评先评优、就业推荐挂钩。通过建立质量年报及考核性诊断制度,使每一位师生都成为教学诊断者,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成为诊断工作的抓手。

(四)建立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数据平台

1.开发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平台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要求“管理精细、执行精准、队伍精干、课程精当”,为此,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支撑,建立职责明晰、责权统一、管理高效、自我监控、自我诊改的人才培养数据运行及预警系统。

2.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等4个项目,专业设置、设备设施、生源、经费等12个要素进行年度监控或实时监控,通过平台的有效监控,对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性、周期性诊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证学校的“三个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

5:教学质量监控与预警系统

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与预警系统

监控周期

1.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的监控

社会、学生需求;软硬件资源

监控周期

专业设施的监控

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备;实训设施;课程标准;重点专业

年度监控

专业考核的监控

社会、学生满意度;政府部门满意度

年度监控

2.课程开发

授课计划的预警

年度监控

课程标准的预警

年度监控

教材的预警机制

年度监控

3.教学过程

生源的监控

招生规模及质量

年度监控

教学与管理的监控

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学生违纪情况;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制度

实时监控

毕业和就业的监控

资格证书;就业率;对口、稳定就业

年度监控

4.资源管理

师资队伍的监控

专兼师资;师资培训;师资奖惩

年度监控

经费状况的监控

财政拨款;专项经费;科研与开发项目;社会资助;免学费

年度监控

设备条件的监控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与辅助用房;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量

年度监控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学习,理论引领

学校将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学习和研讨,充分把握学校开展诊改工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以现代质量管理技术指导改,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自觉认真地做好改工作。

(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按照“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即时评价、循环改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理念,根据教育部相关指导方案,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自身实际,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切实履行学校在质量保证体系改中的主体责任。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研究制订学校质量工作系列标准,搭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最后,保证质量体系在质量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个质量改步骤,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建设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数据平台,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改工作。

(三)专家指导,聚焦方向

聘请以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学校发展能力进行诊断工作。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了解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深度访谈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专业(学科)带头人等,对学校的发展能力形成初步调研报告,为学校集聚优势,凝练方向,增强学校发展能力提出指导意见。

(四)分类培训,提升团队

改的组织主体是学校,而改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因此,为加深对改工作的理解、统一建设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需要将改培训列入学校质量管理的常态工作,面向全校范围开展不同对象组织不同内容的分类培训。

(五)精细管理,持续改进

学校把改工作纳入学校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机制、约束机制、预警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充分发挥学校各层面的作用,促使学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结合学校改工作,梳理和优化学校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理清并确定各部门岗位及职责,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依据,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为实现持续改保驾护航。

(二)机制保障

建立改相关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类质量生成和保证岗位职责和相关工作流程,做到“五明确”(岗位、职责、程序、要求、绩效),将人才培养质量诊改工作纳入职能部门和专业系部常态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分项常态工作组,组建专家指导团队,确保诊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工作保障

1.坚持实事求是,确保诊改质量。各责任主体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使诊改能准确聚焦问题所在,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和浮夸现象。

2.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规定。各责任主体从个人到部门到学校整体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客观、公正地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及时推进、及时上报,对态度不端正、工作推诿拖拉、不服从管理等现象坚决严肃处理。

3.坚持信息公开,实行阳光诊改。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告制度,在学校网站上开设“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栏”,及时上传改相关政策文件、诊改工作进程等相关信息,接受全体师生、学生家长、合作企业和社会的监督。

(五)经费保障

诊改工作经费列入学校预算,通过省市上专项经费支持和学校自筹,确保诊改工作经费到位,确保诊改工作有序推进。

六、工作进程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8~2019学年)

第一阶段(2018.9—2018.12)

主要任务:

开展学习与调研活动。组织全校职能部门研读相关文件,开展校内研讨活动,深入了解其诊改内容和要求,并走访国家级首批诊改试点校,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2019.1—2019.7)

主要任务:

组织教学部门的干部参加培训学习,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工作内涵和要求,掌握教学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改进方法,与省示范性现代校的建设内涵进行有机结合。在全校进行宣传,让全校师生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为诊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 启动阶段(2019~2020学年)

第一阶段(2019.9--2020.1)

主要任务: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简称诊改办),并设立办学条件组、队伍建设组、专业建设组、课程管理组、学生管理组、数据平台组、特色创新组;

2)完善学校“十三五”系列规划;

3)制定和完善学校诊改方案;

4)完成校本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汇编;

5)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

6)使用国家统一管理平台,完成2018年的数据采集和上传;

7)完成学校制度汇编。

第二阶段(2020.2--2020.8)

主要任务:

1)组织深入学习,开展系统培训,更新观念;

2)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运行实施方案”;

3)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完成所有课程标准的制定;

4)制定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5)建立质量分析与监控系统和云数据平台;

6)梳理完善诊改流程和制度,编制《诊改文件汇编》。

(三)自诊阶段(2020.9--2021.8)

1)编制《诊改工作流程手册》;

2)各部门依照目标链、标准链实施自诊,阐明目标达成程度和标准要求;

3)进行数据采集和上传;

4)进行质量分析,突出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5)撰写年度诊改报告、质量年度报告。

(四)改进阶段(2021.9--2021.12)

1)学校内部复核;

2)邀请专家进行数据抽样复核;

3)完成年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自我诊改报告》、《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4)总结提炼、完善提高;

5)开展新一轮的诊断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