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中心、现代服务实训中心、现代化工实训中心、信息工程实训中心、闽南文化实训中心、AHK中德(厦门)职业培训中心等25个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中心136间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工位总数达到4267个,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达0.65个,覆盖全部专业。近几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16金、75银、183铜,奖牌总数全国前二;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得9金、11银、12铜。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专业课程,共同完成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校内外实训,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共同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向企业输入所需技能型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2023年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15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16门。
学校牵头组建了闽西南职业教育联盟。长期校企合作的企业72家,并合作项目获得不少奖项。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4个,学生数101人,开展现代学徒制班11个,学生数394人。入选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入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并与大金机械、希尔顿酒店等14个企业全面开展建设工作,培育2个专业(群)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市级产业学院1个。《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案例分享》入选了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智造智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2022年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2年新增厦门市职业院校示范性现代学徒制项目2个。厦门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
(1)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
培养机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报名后,经过选拔,践行基于“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开展校企双主体育人,实行“三段式培养”(第一年学基础,第二年项目案例学习,第三年岗位实战)。实施“五对接一标准”(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技术技能与岗位标准对接),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2)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2022年现代学徒制项目2个。共有7个现代学徒制项目,参与学生200人,涉及专业6个,占总专业数20%。
学校在多方协作的职教集团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增强了校校联合的紧密度,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强化了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理念。
通过牵头校的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功能,校校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拓展了成员学校的办学空间,提高了成员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也推动了成员学校所在地职教事业的发展。促进成员间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集团内企业与学校签订“教学资源建设”订单,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看出,校企“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职教集团充分利用内部企业资源,企业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能鉴定。建立具有行业特色、国家水准的轨道交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为闽西南及福建省轨道交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通过近一年来的具体实践,强烈感受到集团化办学带来的观念震撼,扩宽和创新了办学思路,体验到了集团化办学的巨大好处和综合效益。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构建轨道交通教育服务平台,实现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存量资源的平台化、协同化集聚,促进供需匹配,引领成员单位开展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生产的网络化、协同化,共同分享知识创新成果。将联盟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线上线下相融通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平台、教学智库、人才基地和研究基地,成为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
学校以大赛为契机,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等教育模式,激励师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2022年和2023年参加第八届、第九届“互联网+”省赛,均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为福建省唯一中职学校代表参加国赛,迄今为止获得国赛银牌2个。集美工业双创中心将继续以大赛为契机,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敢闯,敢创”,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高质量双创教育体系,打造新时代综合育人基地。通过双创大赛一方面助力学生会创新敢创业,另一方面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平台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失败且乐于接受挑战的意志品质。
在厦门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有序推进。厦门市政府作为集美工业学校的举办方,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学校发展。《厦门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年出台的《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等,支持厦门市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学校正处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时期,在政策配套、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调解决了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建设难题。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摆在首位。学校发布了“十四五”规划,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载体,努力朝着国内有影响力、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职院校迈进。
学校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福建省“双高”校建设统筹考虑,成立专门工作组,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和路径,编制发布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校一案”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实现一体化设计推进。
2023年度经费总支出19279.2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经费742.02万元,占3.85%;设备采购1048.47万元,占5.44%;图书购置费168.79万元,占0.88%。
2.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详见附表1。
3.专业设置对应国家专业目录100%贴合,学校设置专业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建设有前瞻性,既有重点发展专业,也有新兴特色专业,贯彻了我校“专、精、特、新”建设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并能够贯彻中高衔接的思想,设置与高职专业无缝衔接的专业,确保了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的一贯性原则。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达到了100%,所有专业均对应厦门市和福建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26年,每年优化调整10%左右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构建与我省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四大经济”相契合的专业结构,人才供给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报考率及对口就业率达到100%,连续两年100%学生升入高职院校。重点打造工科特色专业,与厦门市其他中职学校错位发展,在国际化引领下,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专业群,依托历史沉淀的优质专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4.问题分析:
(1)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需要不断改进
专业设置的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学校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的紧密联系。应不断改进专业设置,以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通过与当地企业、产业园区等合作,了解并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有助于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当地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培养与区域经济相契合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专业设置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支持当地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可提供更实际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学校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共享,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积极关注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和需求变化,不断改进专业设置。通过引进前沿技术、开设新兴领域的专业,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2.校企合作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对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可促进双方更紧密地结合,提升合作效果和质量。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会议、交流活动等方式,分享信息、探讨合作机会,并制定合作计划和目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变化,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应注重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种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此外,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还需要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参与教学评估和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困难如培训经费不足、个别专业招聘师资困难、专业老师缺乏以及老年化等问题给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挑战。
培训经费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往往有限,无法满足全体教师的培训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培训经费支持。此外,还可以开展内部师资培训项目,利用内部资源和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个别专业招聘师资困难是另一个挑战。一些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力,导致该领域的优秀人才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吸引企业人员或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此外,还可以开展特殊岗位聘任制度,灵活引进优秀人才,满足专业师资需求。
专业老师的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某些专业领域中缺乏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合理分配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集美工业学校为一所103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学校的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教师的储备不足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划通过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来解决。
二、建设与发展目标(分年度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6年,着力办好工业机器人领衔的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设3-4个市级品牌专业和特色服务专业,发挥高水平及品牌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好地满足本区域经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到2026年,形成专业设置趋于合理、专业建设水平较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齐备,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骨干专业7个。
2.具体目标
(1)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以“基础+专业”模块形式,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群创新建设模式,建立多方协同的跨专业教学组织模式。编制学校专业群资源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公共实训中心和劳动实践中心;完成高水平专业群和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中专业的第三方专业认证工作。
①到2024年专业认证3个;形成校级专业群创新模式1个;
②到2025年专业认证4个;形成市级专业群创新模式1个;
③到2026年专业认证4个;形成省级专业群创新模式1个;
(2)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对接福建省产业规划,到2026年,将专业总数控制缩减到26个,紧密对接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和文化等六大产业。对接厦门产业经济发展规划部署,学校“产业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水平专业(群)100%对接厦门高端产业。
①到2024年专业缩减到32个;对接福建省产业规划达到100%;
②到2025年专业缩减到28个;对接福建省产业规划达到100%;
③到2026年专业缩减到25个;对接福建省产业规划达到100%;
(3)办学规模
到2026年,班级总数达到165个班级,学生总数达到7500人规模,住宿生6000人,校园面积达到356亩,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
①到2024年班级数158,学生总数达到7000人规模;
②到2025年班级数160,学生总数达到7200人规模;
③到2026年班级数165,学生总数达到7500人规模;
(4)标杆专业
建立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电气运行与控制、计算机网络、化工分析、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运营、电子商务、动漫与游戏制作、工艺美术10个标杆专业,培育其中3个为省级示范专业。
①到2024年建立校级标杆专业14个;
②到2025年申报市级标杆专业7个;
③到2026年申报省级标杆专业3个;
(5)师资队伍
围绕厦门职教高地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开展专家型教师、新一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学校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6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2.12%;学历层次明显提升,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达9.2%,硕士学位的教师92人,达25.70%;年龄结构趋于合理;2026年,计划双师型比例达到80%,省市级名师增加15人,研究生学历增加15人。
①到2024年双师型比例达到60%,省市级名师增加到5人,研究生学历增加到5人;
②到2025年双师型比例达到70%,省市级名师增加到10人,研究生学历增加到10人;
③到2026年双师型比例达到80%,省市级名师增加到15人,省市专家型教师增加到3人,研究生学历增加到15人;
(6)实训基地
到2026年,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25个,实训室增加到160间,并统筹规划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个,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和数字电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①到2024年实验室、实训室和基地数量达到140间;校级产教融合基地6个;
②到2025年实验室、实训室和基地数量达到150间;市级产教融合基地2个;
③到2026年实验室、实训室和基地数量达到160间;省级产教融合基地1个。
(7)教科研水平
到2026年,努力新增省级教学成果2项,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市级课题结题10项;论文发表30篇;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6个;核心课程建设20门;出版规划教材3本。
①到2024年新增校级教学成果2项,申报市级教学成果1项;省市级课题结题3项;论文发表10篇;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2个;核心课程建设7门;
②到2025年新增市级教学成果2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1项;省市级课题结题6项;论文发表20篇;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4个;核心课程建设16门;出版规划教材1本;
③到2026年申报省级教学成果2项;省市级课题结题10项;论文发表30篇;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6个;核心课程建设20门;出版规划教材3本;
(8)社会服务能力
主要在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终身教育、示范引领和服务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2024年专业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吻合度达95%;技能考证1000人;承接地区文化传承活动20次,参加人数400人;开设15个职工学堂培训项目课程,服务企业职工500人;技术培训到款额10万、技术培训人数400名;开设非遗文化、技能培训进乡村,共同打造生态乡村、文化乡村、美丽乡村特色品牌1个;实施“一名(校)三金(金师金专金课)”跨市协同发展模式,牵头发起与闽西南地区进行对接帮扶1所学校;借助学校台湾职业教育交流合作、AHK中德(厦门)职业教育合作、“一带一路”海丝班、智力援宁援疆等资源平台,以“一专业群对接一学校”“一名师对接一学校”与1所职业学校签订协同办学协议;与1所帮扶学校开展跨校“青蓝工程”;
②2025年专业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吻合度达96%;技能考证1200人;承接地区文化传承活动21次,参加人数500人;开设17个职工学堂培训项目课程,服务企业职工600人;技术培训到款额15万、技术培训人数500名;开设非遗文化、技能培训进乡村,共同打造生态乡村、文化乡村、美丽乡村特色品牌1个;实施“一名(校)三金(金师金专金课)”跨市协同发展模式,牵头发起与闽西南地区进行对接帮扶2所学校;借助学校台湾职业教育交流合作、AHK中德(厦门)职业教育合作、“一带一路”海丝班、智力援宁援疆等资源平台,以“一专业群对接一学校”“一名师对接一学校”与2所职业学校签订协同办学协议;与1所帮扶学校开展跨校“青蓝工程”;
③2026年专业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吻合度达97%;技能考证1400人;承接地区文化传承活动22次,参加人数600人;开设18个职工学堂培训项目课程,服务企业职工700人;技术培训到款额20万、技术培训人数600名;开设非遗文化、技能培训进乡村,共同打造生态乡村、文化乡村、美丽乡村特色品牌1个;实施“一名(校)三金(金师金专金课)”跨市协同发展模式,牵头发起与闽西南地区进行对接帮扶3所学校;借助学校台湾职业教育交流合作、AHK中德(厦门)职业教育合作、“一带一路”海丝班、智力援宁援疆等资源平台,以“一专业群对接一学校”“一名师对接一学校”与3所职业学校签订协同办学协议;与1所帮扶学校开展跨校“青蓝工程”;
三、具体举措
1.规范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的程序制定本校人培方案实施细则,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对接中高职衔接,规范做好人培方案的制定工作。
2.加强专业检查评价
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引入第三方论证,在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学生满意度、招生规范度等进行自查,并由第三方出具论证报告。结合信息化手段,动态检测各专业情况,加强专业优化调整和检查的力度。
3.规范专业停招撤销
(1)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规定专业停招撤销的条件、程序和时限。政策和程序公开透明,让学生、教师和相关利益方能够了解和参与其中。
(2)建立评估机制: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市场需求进行评估。如果某个专业长期存在教学质量问题或市场需求较低,考虑停招或撤销该专业。
(3)公示和听取意见:在决定停招或撤销专业之前,进行公示,并向学生、教师和相关利益方征求意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4)教师人员安置:对于受到影响的教师,提供合理的安置措施,如转岗、培训或重新分配工作岗位等。
4.实施专业动态调整
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加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升入高一级学府提供了条件。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合作也有助于学校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行业趋势,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通过持续的调研和调整,学校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
5.规范专业招生宣传
(1)准确宣传专业信息:应确保宣传材料中所提供的专业信息准确、真实、完整。宣传内容应包括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信息,并与实际情况相符。避免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宣传,以免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困扰和误导。
(2)提供多样化的宣传途径:采用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专业招生宣传,如校园宣讲会、网站、社交媒体、校报等。这样可以更广泛地覆盖目标群体,提供丰富的宣传信息,并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3)强调真实的就业前景:在宣传中应强调真实的就业前景,对于某些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或升学前景不够理想的情况,应如实告知学生和家长,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同时,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4)加强学生权益保护:设立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学生和家长的投诉和疑问。对于虚假宣传、误导性宣传或其他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开道歉。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招生宣传活动的监管和评估。
通过规范专业招生宣传,学校能够提高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并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规范宣传也有助于建立诚信招生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读集美工业学校。
6.推进专业信息化赋能
建设学校专业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促进专业升级,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重点打造和建设教学资源库,优先推动核心课程信息化建设,并推动建设省市和校级的在线精品课程,努力打造“线上慕课+线下教学”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的专业评估机制:加强对专业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的专业评估机制,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定期对各个专业进行评估和审核,定期开展专业自评。评估可以包括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加强办学条件、教学过程、培养质量全流程全领域质量监测,以确保专业的质量和有效性。评估结果为专业改进提供依据,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并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通过招聘、培训、交流等方式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同时,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教学,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更新教学资源和设施:及时更新和提升教学资源和设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需求和教学要求。包括实验室设备、实训基地、教学软件等方面的投入和改进。通过提供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习、实训、双向培养等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支持和实时反馈。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参与教学指导和评估,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5.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这包括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支持。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服务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通过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提升专业建设的效果。
五、预期成效
1.培育出省级专业建设模式一项,并能推广辐射到5所学校;
2.培育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一项,并能推广辐射到5所学校;
3.重点发展专业的示范作用推广辐射到5所学校;
4.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建设覆盖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学考课程达到20门以上;
5.教师队伍与教师核心“六”力提升:即师德素养能力、思政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6.办学条件改善。参考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所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7.校企合作、校企融合更上新台阶,创办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产教融合基地3个,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知名大型企业引入12家。
8.社会服务中的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终身教育、示范引领、服务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和辐射能力中的闽西南协同发展、智力援疆援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稳步增加,学校声誉有明显的提升;
9.教科研能力与水平,包括省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课题、论文、发明、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出版规划教材,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